芍 药

科属形态: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.。根粗壮,分枝黑褐色。茎高40-70厘米,无毛。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,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;小叶狭卵形、椭圆形或披针形,顶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偏斜,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,两面无毛,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。花数朵,生茎顶和叶腋,苞片4-5,披针形,大小不等;萼片4,宽卵形或近圆形;花瓣9-13,倒卵形,花瓣各色,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;花丝长0.7-1.2厘米,黄色。蓇葖长2.5-3厘米,直径1.2-1.5厘米,顶端具喙。生长习性:喜阳光充足、气候温和的环境,耐寒性强,不耐水涝,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,在中国分布广泛,各地多有栽培,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。
芍药按用途可分为观赏芍药和药用芍药。观赏芍药品种繁多,按花型可分为单瓣型、重瓣型、千瓣型等,花色丰富,有白、粉、红、紫、黄等多种,如“姚黄”“魏紫”是经典的观赏品种,常用于园林观赏、盆栽及切花。药用芍药主要为栽培的芍药,经炮制后分为白芍和赤芍,其中白芍为栽培品经水煮后去皮晒干而成,赤芍多为野生种或栽培品直接晒干入药。
白芍:性味甘、酸,微寒,归肝、脾经,具有养血调经、敛阴止汗、柔肝止痛、平抑肝阳的功效,用于血虚萎黄、月经不调、自汗、盗汗、胁肋疼痛、四肢挛痛、肝阳上亢、头痛眩晕等。赤芍:性味苦,微寒,归肝经,具有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的功效,用于热入营血、温毒发斑、吐血衄血、目赤肿痛、肝郁胁痛、经闭痛经、癥瘕腹痛、跌扑损伤、痈肿疮疡等。现代研究:芍药含有芍药苷、挥发油、黄酮类等成分,具有抗炎、镇痛、镇静、抗惊厥、调节免疫、保护肝脏、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,在医药领域应用广泛。
白芍炮制方法多样,常见的有酒炒白芍、醋炒白芍、麸炒白芍等。取净白芍片,加酒拌匀,闷透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放凉,即得酒炒白芍,偏于活血通络;取净白芍片,加醋拌匀,闷透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放凉,即得醋炒白芍,偏于柔肝止痛;取麸皮撒入热锅内,待冒烟时,投入净白芍片,迅速翻动,炒至表面黄色,取出,筛去麸皮,放凉,即得麸炒白芍,偏于健脾和胃。赤芍炮制多为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大小分档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。
芍药栽培历史悠久,多采用分株、播种等方式繁殖,生长期需注意合理施肥、浇水及病虫害防治。在文化上,芍药被誉为“花中宰相”,与牡丹并称“花中二绝”,象征着美丽、富贵、思念等,在中国古典园林及文学作品中多有提及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同时,芍药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,其观赏、药用价值均为人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