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 花

菊花

  

一、植物特性

  科属形态: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学名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.。茎直立,高60-150厘米,分枝或不分枝,被柔毛。叶互生,有短柄,叶片卵形至披针形,长5-15厘米,羽状浅裂或半裂,基部楔形,下面被白色短柔毛,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,顶端渐尖。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,直径2.5-20厘米,大小不一;总苞片多层,外层绿色,条形,边缘膜质,外面被柔毛;舌状花白色、红色、紫色或黄色,花色丰富,形态多样,有平瓣、匙瓣等多种,管状花黄色。瘦果不发育。生长习性: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环境,耐寒性较强,怕涝,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,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,品种繁多,是常见的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。

  

二、品种分类

  菊花品种繁多,按用途可分为观赏菊和药用菊。观赏菊根据花型、花色、株型等又有众多品种,如平瓣类的“帅旗”、匙瓣类的“墨菊”等,常用于园林绿化、盆栽观赏及花艺创作。药用菊主要包括杭菊、亳菊、滁菊、怀菊等,为药典收载品种,各具特色,如杭菊产于浙江杭州,花朵较大,气清香;亳菊产于安徽亳州,花朵较瘦小,色白;滁菊产于安徽滁州,花瓣紧密,色白。

  

三、药用价值

  传统功效:1、疏散风热。性微寒,味辛、甘、苦,能疏散肺经风热,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所致的发热、微恶风寒、头痛、咳嗽等,常与桑叶、连翘等同用,如桑菊饮。2、平肝明目。能平抑肝阳,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,可与石决明、白芍等配伍;又能清肝明目,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,常与决明子、夏枯草等同用,也可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目暗昏花,多与枸杞子、熟地黄等配伍。3、清热解毒。可用于治疗疮痈肿毒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。现代研究:菊花含挥发油、黄酮类、氨基酸、维生素等成分,具有抗菌、抗病毒、解热、抗炎、降血压、降血脂、抗氧化、保护视力等作用,在保健品和饮品中应用广泛,如菊花茶是常见的清热饮品。

  

四、炮制方法

  药用菊花多为干燥品,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。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、叶,筛去灰屑,即得。不同品种的菊花炮制方法基本一致,炮制后可保证药材洁净,便于调剂和制剂,确保药效稳定。

  

五、栽培与应用

  菊花适应性强,栽培管理相对简便,多采用扦插、分株等方式繁殖,喜肥,生长期需适当追肥,注意防治病虫害。除药用和观赏外,菊花还可用于食品加工,如制作菊花糕、菊花酒、菊花粥等,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一定的保健作用。在文化上,菊花象征着高洁、坚韧,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,与梅、兰、竹并称为“四君子”,深受人们喜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