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 夏

半夏

  

一、植物特性

  科属形态: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学名Pinellia ternata (Thunb.) Breit.。块茎圆球形,直径1-2厘米,具须根。叶2-5枚,有时1枚,叶柄长15-20厘米,基部具鞘,鞘内、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(叶柄顶头)有直径3-5毫米的珠芽,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;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,全缘单叶,长2-3厘米,宽2-2.5厘米;老株叶片3全裂,裂片绿色,背淡,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,两头锐尖,中裂片长3-10厘米,宽1-3厘米,侧裂片稍短;花序柄长25-30(-35)厘米,长于叶柄。生长习性:喜温暖湿润气候和荫蔽环境,耐寒不耐旱,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腐殖质土中,怕强光直射和积水,多生于田野、溪边、林下等阴湿处,在中国除内蒙古、新疆、青海、西藏外,各省区均有分布。

  

二、药用价值

  传统功效:1、燥湿化痰。性温而燥,为燥湿化痰之要药,善治湿痰、寒痰证,常与陈皮、茯苓等同用,如二陈汤,用于治疗咳嗽痰多、胸闷胀满等症。2、降逆止呕。能降胃气而止呕逆,可用于多种呕吐证,如胃寒呕吐配生姜,胃热呕吐配黄连、竹茹等,被誉为“止呕要药”。3、消痞散结。能辛开散结,化痰消痞,用于治疗心下痞、结胸、梅核气等,如小陷胸汤治痰热结胸,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。现代研究:半夏含挥发油、生物碱、半夏蛋白等成分,具有镇咳、祛痰、镇吐、抗溃疡、抗肿瘤等作用,但生半夏有毒,需炮制后使用。

  

三、炮制方法

  半夏炮制方法多样,常见的有清半夏、姜半夏、法半夏等。清半夏:取净半夏,用8%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,口尝微有麻舌感,取出,洗净,切厚片,干燥,长于燥湿化痰。姜半夏:取净半夏,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,加生姜片、白矾共煮透,取出,晾至半干,切薄片,干燥,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。法半夏:取净半夏,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,取出,另取甘草适量,加水煎煮二次,合并煎液,倒入用适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,搅匀,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,浸泡,每日搅拌1-2次,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,至剖面黄色均匀,口尝微有麻舌感时,取出,洗净,阴干或烘干,切薄片,偏于温化寒痰,调和脾胃。

  

四、使用注意

  半夏反乌头,不宜与川乌、草乌、附子同用,属于中药“十八反”范畴。生半夏有毒,误服可引起口腔、咽喉、胃肠道黏膜强烈刺激症状,如口舌麻木、咽喉肿痛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,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困难、昏迷,故生半夏一般不作内服,只供外用。孕妇慎用,阴虚燥咳、血证及热痰者忌用。

  

五、种植与分布

  半夏适应性较强,在中国分布广泛,主产于四川、湖北、河南、贵州、安徽等地。种植时多选择疏松肥沃、湿润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腐殖质土,忌连作。一般采用块茎繁殖,于春季或秋季种植,生长期间需注意遮阴、浇水和施肥,防治病虫害。人工种植的半夏已成为药材市场的主要来源,既满足了药用需求,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野生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