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 芷

科属形态: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,学名Angelica dahurica (Fisch. ex Hoffm.) Benth. et Hook. f. ex Franch. et Sav.。根圆锥形,直径2-5厘米,有分枝,表面灰棕色至黄棕色,有多数纵皱纹、支根痕及皮孔样横向突起,顶端有凹陷的茎痕。茎直立,高1-2.5米,中空,有纵棱,近花序处密生柔毛。叶片卵形至三角形,2-3回三出式羽状分裂,最终裂片长圆形、卵形或披针形,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,基部沿叶轴下延成翅状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,花序梗、伞辐、花柄均有短糙毛,花白色,双悬果长圆形至卵圆形,背棱扁,侧棱翅状。生长习性: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环境,耐寒、耐旱,怕积水,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,多生于林下、林缘、溪旁、灌丛及山谷草地,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西南等地,各地也有广泛栽培。
传统功效:1、解表散寒。性温味辛,能发散风寒,适用于风寒感冒,症见恶寒发热、头痛鼻塞等,常与防风、羌活等同用,如九味羌活汤。2、祛风止痛。善治风邪所致的头痛、牙痛、风湿痹痛等,其中治阳明头痛(前额及眉棱骨痛)尤为多用,可单用或配川芎、细辛等,治牙痛常配石膏、黄连等清胃热之药。3、宣通鼻窍。能祛风散寒、通利鼻窍,用于治疗鼻渊(鼻窦炎)所致的鼻塞、流涕、头痛等,常与苍耳子、辛夷等同用,如苍耳子散。4、燥湿止带。可用于治疗寒湿带下,常与白术、茯苓等配伍;若治湿热带下,则配黄柏、车前子等。5、消肿排脓。能消散疮疡肿痛,促进脓成溃破,用于治疗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,常配金银花、连翘等;脓成难溃者配穿山甲、皂角刺等。现代研究:白芷含挥发油、香豆素类化合物等成分,具有解热、镇痛、抗炎、抗菌、抗过敏、扩张血管、改善微循环等作用,在化妆品领域也常被用于美白、祛斑等产品中。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大小分档,洗净,浸泡至三四成透时,捞出,润透,切厚片,干燥,即得生白芷。炮制后可使药材洁净,便于调剂和制剂,保证药效。此外,根据临床需求,还有炒白芷等炮制品种,炒后可缓和其辛散之性,适用于某些特定病症。
白芷辛温燥烈,阴虚血热者忌用,以免加重阴液亏虚、血热症状。此外,白芷用量不宜过大,以免引起不良反应。孕妇使用时需谨慎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白芷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,主产于河北、河南、陕西、浙江、四川等省,其中河北安国、河南长葛、浙江杭州、四川遂宁等地所产白芷质量较佳,为道地药材。种植多选择地势平坦、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,忌连作。一般用种子繁殖,秋季播种,次年秋季采收,采收后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人工种植的白芷是药材市场的主要来源,满足了药用及其他领域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