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 药

山药

  

一、植物特性

  科属形态: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,学名Dioscorea opposita Thunb.。块茎长圆柱形,垂直生长,长可达1米以上,断面干时白色,外皮灰褐色,有须根。茎通常带紫红色,右旋,无毛。单叶在茎下部互生,中部以上对生,很少3叶轮生;叶片变异大,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,长3-9厘米,宽2-7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、宽心形或近截形,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,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侧裂片耳状,圆形、近方形至长圆形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雄花序为穗状花序,长2-8厘米,近直立,2-8个着生于叶腋,偶而呈圆锥状排列;雌花序为穗状花序,1-3个着生于叶腋。蒴果不反折,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,长1.2-2厘米,宽1.5-3厘米,外面有白粉。生长习性:喜温暖、阳光充足的环境,耐寒性较强,适宜生长在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中,不耐水涝,忌连作,多生于山坡、山谷林下,溪边、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,在中国分布广泛,各地均有栽培。

  

二、营养价值与食用价值

  营养价值:山药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含有淀粉、蛋白质、多种维生素(如维生素C、维生素E等)、矿物质(如钾、镁、铁、锌等)以及黏液质、淀粉酶等。其中,黏液质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,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;淀粉酶有助于消化淀粉类食物。食用价值:山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,食用方法多样,可蒸、煮、炒、炖等,如清蒸山药、山药炒肉片、山药排骨汤、拔丝山药等。它口感细腻绵密,味道清甜,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食用,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营养,还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,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之一。

  

三、药用价值

  传统功效:1、补脾养胃。能补益脾气,滋养胃阴,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便溏、久泻不止、消瘦乏力等,常与党参、白术、茯苓等同用,如参苓白术散。2、生津益肺。可滋养肺阴,补益肺气,用于治疗肺虚久咳、虚喘等,常与南沙参、麦冬、川贝母等配伍。3、补肾涩精。能补肾气、固肾精,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、夜尿频多、遗精、早泄等,可单用或与熟地黄、山茱萸、菟丝子等配伍,如六味地黄丸中配伍山药,起到健脾补肾的作用。现代研究:山药含薯蓣皂苷元、黏液质、多糖、氨基酸等成分,具有增强免疫力、抗氧化、降血糖、调节胃肠功能、保护肝脏等作用。

  

四、炮制方法

  山药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生山药和炒山药(包括土炒山药、麸炒山药)。生山药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大小分档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生山药擅长益肺生津,多用于肺虚久咳、虚热消渴等。土炒山药:将土粉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,投入净山药片,翻炒至表面均匀挂土粉,取出,筛去多余土粉,放凉。土炒山药增强了补脾止泻的作用,多用于脾虚久泻、食少便溏等。麸炒山药:将麸皮撒入热锅内,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,投入净山药片,迅速翻动,炒至黄色,取出,筛去麸皮,放凉。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的作用更强,多用于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、体倦乏力等。

  

五、种植与分布

  山药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,分布广泛,主产于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等地,其中河南焦作(古怀庆府)所产的山药称为“怀山药”,是著名的道地药材,品质优良,药效显著。种植山药多选择地势高燥、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的沙壤土,一般采用芦头繁殖或零余子(珠芽)繁殖,春季播种,秋季采收,采收后需经过加工处理,如去皮、切片、干燥等,方可作为药材或食材使用。